保险+科技:行业转型“破局之道”
本报记者 戴梦希 随着保险业的转型走向纵深,保险科技水平也呈现出发展的新态势。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表示,中国保险业转型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即最底层需要科技、技术;中间需要有机制;最上面需要监管。作为保险业发展根基的科技力量,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地影响着行业整体转型的命运以及人民的生活需求。 布局保险科技动力不减 新兴科技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保险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生态。如众安保险CEO陈劲所言,科技不仅重塑保险行业技术服务标准,更从基础设施层支持行业升级转型,在拓展保险保障职能、增强行业风险管理核心能力的同时,引领行业朝着科技化、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018年,保险业整体增速放缓,但资本似乎并未放弃对于保险科技的追逐。根据《2018年保险科技行业融资风向报告》,2018年保险科技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42起,数量同比增长23.5%,共38家保险创企获得资本支持,4家创企一年内完成两轮融资,总体形势好于2017年。 持牌险企、保险中介、科技公司纷纷加入,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5家持牌险企投资了近50家科技类子公司;其他类背景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达200余家。持牌险企布局保险科技主要是因为数字化战略转型所需,而保险中介和科技类企业布局保险科技,大多是瞄准了保险产业链条上的痛点,即赋能营销、承保、保单服务、理赔等保险流程的同时,增加保险场景。 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联合毕马威对保险公司、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数百位从业人员进行的调研表明,98%的受访对象认为科技是保险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或重要支持;70%的受访对象认为,保险科技在未来5年内将对行业产生较大影响。受访者普遍认为,保险科技将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精准定位客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超人用户”促科技突围 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催生保险公司的转变。科技的最终服务对象必然落在消费者,目标是让保险产品的体验更具温度。从早期的淘宝退运险开始,到2017年火爆的重疾类产品,车险领域的UBI(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车险以及蚂蚁金服2018年中期推出的ABI(智能驾驶车险指数模型)产品,都在演绎着创新,这其中扮演驱动力的无疑是技术和用户需求。这些产品的创新都围绕着消费者需求,技术赋能是实现的手段。 行业的传统“领军者”们显然洞察到了消费群体的变化趋势,以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为代表的大型险企,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寻求以科技赋能保险业务。但记者了解到,传统保险公司在营销方面也遇到了一系列难题,如客户拉新和留存难、多渠道客户交叉营销和服务难、缺乏精细化运营和精准营销等。营销人员无法针对客群展开“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大量老客户和续期市场未激活,保费增速放缓。客户则无法从“对”的渠道接收到“对”的产品和活动,客户体验难以获得提升。 为解决传统保险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遇到的痛点,众安科技推出保险业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凭借全渠道数据整合能力、多生态数据积累、精准人群洞察能力、全面数据化运营工具经验等核心优势,全面提升保险行业的精准营销和数字化运营能力。传统保险公司有望借助科技的力量,抓住更多“超人用户”。 未来科技赋能的新趋势 虽然科技赋能势不可挡,但要实现科技与保险更加充分地融合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泰康保险集团总裁兼泰康在线董事长刘经纶看来,科技推动保险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四大趋势:一是数据资产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二是保险行业智能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三是保险行业客户体验将进一步改善;四是生态模式将进一步加强。 借助科技手段进行“赋能”,很多技术在保险业的运用才刚刚迈开第一步,从产品研发到销售,到理赔服务,再到运营与风控环节,绝大部分应用都是初级的。目前来看,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无论对传统公司还是新兴的公司,都已体现在整个服务价值链过程中,但在应用中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如信息泄露、信息丢失、信息泛滥等等。 人保金服副总裁、爱保科技董事长王俊认为,传统保险公司更应该看到保险科技对重塑保险价值链的作用。传统企业受制于体制机制的约束,难以做颠覆式的创新,但仍需要对一些企业运营和核心能力构建的关键环节进行科技改造,投入就会产生效用。 对于保险科技未来的发展,有蚂蚁金服副总裁、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关于“保险科技将全面转向服务生态,而不再仅仅是销售”的预判;有中国平安运用“金融+科技”“金融+生态”双引擎助推自身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战略;也有陈劲谈到的抓住“深挖新技术”“推进新融合”“服务新生代”小趋势将孕育出的新保险生态。 2019年保险业的整体转型压力仍然存在,或许保险科技就是“破局之道”。
页:
[1]